新闻公告

薪火相传担使命 校际携手启新程——华中科技大学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展党支部联学联建活动

发布时间:2025-04-16来源:

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煤燃烧与低碳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教师党支部和教职工党支部、新能源系教师党支部,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碳中和能源技术研究所教工党支部,于412日至13日在武汉联合开展了"红色铸魂强根基 双碳赋能育新人"主题联学联建活动。此次跨校际、跨地域的党建联建,通过红色教育铸魂与学术交流赋能的立体化活动模式,为新时代高校联合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提供了合作创新实践的新案例。

一、追寻红色印记 传承革命薪火

412日下午,两校党员老师们一起来到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在这座见证1926-1927年中共中央在汉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建筑,深切感悟革命先驱在民族危亡之际的使命担当。随后,老师们一起来到武汉防汛纪念碑教育基地,这座镌刻着毛泽东同志"庆祝武汉人民战胜了一九五四年的洪水"题词的丰碑,再现了在党的领导下,百万军民以血肉之躯筑起防汛长城的壮举。老师们深刻体悟到"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纷纷表示要将这种拼搏意志融入新时代科技攻关,1954年百万军民战洪水的壮举,与今日攻克双碳技术难关的科研攻关本质相通。作为党员教师,要传承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意志,锻造硬核科技成果。

 CF2F

二、共话双碳使命 深化校际协同

413日上午,两校40余位老师围绕"国家双碳战略下的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在华中大能源学院展开了深度对话。华中大能源学院党委书记姚洪指出:要构建红色基因和绿色创新育人体系,将能源革命战场作为党性锤炼的熔炉。哈工大能源学院党委书记赵义军认为:两校要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育人与实践深度融合,将能源革命主战场作为青年学者成长的练兵场。哈工大能源学院院长高建民强调:双碳目标倒逼能源技术革命,需要突破校际壁垒,携手共同合作。在专题报告环节,双方学者展现了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华中大向军教授、刘小伟教授、陈晟副研究员分别做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燃煤锅炉快速灵活调峰技术研发青年学者成长经验多物理场离散颗粒动力学研究的专题报告,哈工大邱朋华教授、董鹤鸣副研究员分别做了碳中和能源技术研究的探索和实践大规模长时吸附压缩CO2储能技术研究进展的专题报告。双方在碳捕集技术、储能技术、生物质能利用等方向形成合作攻关意向,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转型经验互鉴。会议期间,杨海平教授和孙飞教授分别代表两校互赠了承载着红色基因与学校特色的文化纪念品,约定共同携手服务于国家双碳重大战略的产学研创新。会后,双方共同参观了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重温了"红色工程师"的初心与使命。

 

 

三、赓续首义精神 激扬报国情怀

413日下午,两校党员老师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开展沉浸式学习。透过"为天下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展的文物,深切感受"敢为天下先"的首义精神。哈工大孙绍增教授结合哈工大"八百壮士"科研传统,深有感触地指出:"首义精神中的‘敢为天下先’与能源革命的破局之道一脉相承。正如百余年前革命志士打破封建桎梏,今天的我们更要以首义精神攻克碳中和的‘卡脖子’技术,在能源技术革新中闯出新路。”两校老师也倍受鼓舞,纷纷感慨到“百余年来,变的是时代使命,不变的是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我们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成果转化在绿色发展里。”

此次联建活动创新构建了"红色教育培根铸魂-学术交流启智润心"的新模式。在双方党支部签署的《支部党建联建协议书》的框架下,开展了红色教育与学术交流相结合的实践研学活动。这种跨地域、跨学校的党建联建新模式,为新时代高校党组织建设注入了新活力,也为服务国家双碳战略提供了新动能。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联系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联系电话:027-58868758

                   027-87542417-8405/8407(仪器公共平台)

邮政邮编:430074


© Copyright 2015 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与低碳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