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2022年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活动周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2022-06-01来源:

为加快推进科技规划政策扎实落地,广泛宣传科技创新成果,开展科学普及惠民活动,根据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要求,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22523日至27日开展了主题为“走进科学 你我同行”的2022年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活动周。

本次科技活动周,兼顾学校疫情防控政策与科普目的,采取线上听讲座、线下分批科普的方式进行。

2022527日,在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315会议室召开了科普讲座活动,实验室邬凡老师、陈应泉老师、杨应举老师分别作了题为“碳中和-将影响当代人的生活与工作”、“未来能源利用与大规模储能”、“面向碳中和的二氧化碳利用技术”的科普报告。


提到“碳中和”,就必然会提到“碳达峰”。

讲座从双碳背景出发,讲述了近些年地球所发生的一些异常天气变化。通过研究发现,导致这些极端天气频发的原因是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含量过多。IPCC2018年一份最新评估报告中表示,欲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需要到2030年,全球CO2排放量需要比2010年的水平下降大约45%,到2050年左右达到“净零”排放。

实现减排减碳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了国际社会的共识。其实,早在1990前,欧洲大部分国家已经在实现了碳达峰,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于2020年第一次向全世界宣示中国力争在2030实现“碳达峰”、2060实现“碳中和”。因此,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国家也势必会调动所有能调动的资源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


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减排减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现阶段低碳、零碳技术,在燃烧后碳捕集、富氧燃烧碳捕集、燃烧前碳捕集都有了深入的探索与重大的进展。那么,CO2被捕获后,如何利用?这就需要二氧化碳利用技术的支持,常见的利用技术包括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化学转化技术、矿化技术以及负碳技术等,这些技术通过化学或者物理反应将CO2转化为其他可利用的碳资源或者将CO2埋存在地底。


要达到“碳达峰,碳中和”,除了捕碳封碳转化碳,还可以开发并使用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等方式,从源头上减少碳的排放。人们所熟知的风能、光能、潮汐能等都是清洁、可再生能源,但是这些能源无法满足人们对能源持续、稳定的使用要求,因此能源储备的科研价值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按照主流的分类方式——储能过程中的能量形式,将储能系统分为五大类:机械储能系统、热力储能系统、电化学储能系统、电磁储能系统、化学储能系统。其中,抽水蓄能系统是目前可用的最大容量的电网储能形式,也是最为成熟的电力储存技术,早在九十年代就实现了商业化应用,作为目前装机容量最大的技术,它占全部国内储能装机容量的95%以上,但是受到地理条件的显示,其未来发展空间有限。

为了突破空间限制,科学家们还对压缩空气储能、液化空气蓄能、飞轮储能、超级电容储能等进行了探索与应用,目的均是为实现能源高效、安全、经济的储备,加快“碳达峰、碳中和”进程。


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不仅要求科学技术革新,也要求能源使用安全、高效。伴随着碳中和,经融市场还衍生出了一些关于碳方面的金融产品与金融交易,例如碳税、碳交易、碳积分等。尽管碳交易政策都是企业、政府与碳交易所之间进行,但是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却真真切切地关乎我们的衣食住行用。因此,碳中和已经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当代人的生活。


实验室开展科技活动周,组织关于碳中和方面的科普讲座,旨在让大众和能源学子们感受到完成双碳战略目标的紧迫性以及必要性,了解广大科研工作者对践行“高效节能、安全环保”这四个字所开展的大量研究和取得的突出成就,同时也为让大众明白“碳达峰、碳中和”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国家提出双碳目标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应当积极响应国家低碳政策,培养环保意识,树立节能理念,做“双碳”政策的推广者、践行者和拥护者。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联系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联系电话:027-58868758

                   027-87542417-8405/8407(仪器公共平台)

邮政邮编:430074


© Copyright 2015 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