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学信,教授,博士生导师。男,1936年11月生,河南省巩义市人。1958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动力工程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工业热能教研室主任、煤燃烧研究室主任。1984年作为国家科技发展规划能源组成员,参加了1985~2000年科技发展规划工作。1988~1992年被国家教委聘任为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0年被国家计委和国家教委评为“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并获金牛奖。1989~2002年被国家奖励办公室评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奖提名人。曾任中国煤炭加工与利用协会理事、湖北省锅炉与压力容器学会理事、湖北省燃烧工程研究会秘书长、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煤的燃烧理论研究和清洁煤燃烧新技术的开发,在煤粉着火稳定性及强化着火过程的研究中,开发出了钝体煤粉燃烧器,在30多台电站锅炉上应用,年节约煤量可达3000多吨,由于经济效益显著,获得“六五”国家科技攻关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浓淡型稳燃腔煤粉燃烧器,调峰性能进一步改善,可实现燃用无烟煤时在40%负荷下长期稳定运行,专家鉴定认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八十年代以来着重开展煤的热解、着火、煤焦反应性、灰沉积及结渣力学等基础性研究,通过研究提出了煤焦瞬态反应性、岩相因子,灰溶体结构强度指数等新的学术概念,建立里热解两阶段模型、模糊孔模型、热解基元反应过程等新的物理模型,开拓了色谱、质谱、红外光谱联用及分形理论与逾渗理论结合等新的研究方法,深化了对煤粉着火和燃烧过程的认识,受到了国内外同行学者的好评和重视。I.W.Smith认为:“研究成果所建立的适用于慢速热解的两阶段反应动力学模型是非常有益的结果,它阐明了两个过程的联系,值得广泛发表。”同行专家认为:“提出的煤焦瞬态反应动力学理论,多高灰分煤锅炉的概念设计和理论预测有更重要的指导意义。”认为模糊孔模型“将结构与燃烧反应动力学联系起来进行定量探讨,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所取得的成果具有创造性”。认为岩相因子的提出,“对于煤岩学在燃烧领域的应用是条新思路”。2000年以来,主要开展负载型金属氧化物和气体燃料分级降低SOx、NOx排放及固体废弃物(垃圾、污泥)资源化利用的研究,并对“理论变技术、技术变产品”的科研模式进行探索。
自“六五”以来承担国家科技攻关、国家高技术发展规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省部级及企业重点研究课题50余项,曾获国家科技攻关奖2项、国家教委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机械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及国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60余篇,出版有《煤粉燃烧物理化学基础》、《燃煤锅炉燃烧实验技术与方法》等专著,获发明专利1项。指导的博士生研究生学位论文“煤的燃烧特性数据库及燃烧优化运行指导系统的研究”评为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的博士后人员中一位获得校优秀博士后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