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队伍

  • 个人简介

汪一,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获得澳大利亚Curtin University IPRS全额奖学金赴澳攻读博士学位。20122014年在Curtin UniversityFuel and Energy Technology Institute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49月回到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2015年至2016年借调于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主要从事生物质热化学反应机理及新型应用技术、生物质制备化学品与碳材料、传统化石能源高效洁净反应机理及应用技术、燃烧设备模拟与实验优化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子课题2项。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2篇,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0ESI高引2Energy & Fuels封面及研究亮点论文各1SCI他引800个人H因子35Scopus。以第一发明人申请有关生物油利用发明专利21项(已授权6项)。出版译著1,主编教材1。承担参与了工程研究项目20余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10、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8/15


教育及工作经历:

  • 2021.11~        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2016.11~2021.11 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5.01-2016.01 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 借调

2014 - 2015.10 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讲师,硕士生导师

2012.09 - 2013.11 澳大利亚科廷大学 Fuel and Energy Technology Institute,博士后

2009.03 - 2012.09 澳大利亚科廷大学(Curtin University),博士

2006.09 - 2009.03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

2002.09 - 2006.06 华中科技大学,本科


研究方向:

碳基燃料热化学利用相关基础问题研究、

碳基燃料热解、气化转化过程研究、

生物油催化重整提质、

气化过程焦油脱除催化剂开发、

燃烧器试验与模拟开发等。


科研项目

先后承担和参与多项重大科研项目与企业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51976074,基于组分间交互作用解析的生物油电催化提质机理研究

2.科学技术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技术)2019YFB1503905,低质生物质气化合成混合醇燃料技术

3.科学技术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2016YFE0204000,基于自供能蓄热式热解的热带农林废弃物高效清洁利用技术联合研发与示范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项目,51606080,基于有机组分交互作用解析的生物油受热成焦机理研究

5.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J17-18-904,煤中活性分子结构精细化解析及其热解过程作用机理研究

6.山西省科技厅,科技重大专项,MD2015-03,煤质在线检测与优化配置关键技术及装备开发

7.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6CFB106,秸秆热解液与煤混合热利用中交互反应机理研究

8. 鄱阳湖水生植物流化床气化过程中碱金属的迁徙与催化特性合作研究,民用横向项目;

9. /生物质气化过程中焦油的多环芳香结构演变机理研究,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资助研发基金;

10. 干烧保护燃烧系统及大火力燃烧系统优化技术开发(海尔集团),民用横向项目;

11. Fundamental research for advanced gasification technologies for low rank coal and biomass in the carbon constrained world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

12. Second Generation Biofuel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Grant ProgramAustralian Government

13. Renewable Energy Demonstration Program: Demonstration of an advanced biomass gasification technologyAustralian Government


代表性论文与专利:

(1)Wang Yi; Mourant Daniel; Hu Xun; Zhang Shu; Lievens Caroline; Li Chun-Zhu*; Formation of coke during the pyrolysis of bio-oil, Fuel, 2013, 108:439-444. (期刊论文)

(2)Wang Yi; Jiang Long*; Hu Song; Su Sheng; Zhou Yingbiao; Xiang Jun;

Zhang Shu; Li Chun-Zhu; Evolution of structure and activity of char-supported iron catalysts prepared for steam reforming of bio-oil , Fuel ProcessingTechnology, 2017, 158: 180-190. (期刊论文)

(3)Deng Wei#; Xu Kai#; Xiong Zhe; Chaiwat Weerawut; Wang Xuepeng; Su Sheng; Hu Song; Qiu Jihua; Wang Yi*; Xiang Jun; Evolution of Aromatic Structures during the Low-Temperature Electrochemical Upgrading of Bio-oil , Energy & Fuels, 2019, 33(11): 11292-11301. (期刊论文)

(4)Xiong Zhe#; Chen Yuanjing#; Azis Mufti Muhammad; Hu Xun; Deng Wei; Han Hengda; Jiang Long; Su Sheng; Hu Song; Wang Yi*; Xiang Jun; Roles of furfural during the thermal treatment of bio-oil at low temperatures ,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2020, 50: 85-95. (期刊论文)

(5)Xiong Zhe; Guo Junhao; Han Hengda; Xu Jun; Jiang Long; Su Sheng; Hu Song; Wang Yi*; Xiang Jun; Effects of AAEMs on formation of heavy components in bio-oil during pyrolysis at various temperatures and heating rates, Fuel Processing Technology, 2021.3, 213: 106690. (期刊论文)

(6)汪一; 殷霄飞; 何立模; 韩亨达; 许凯; 徐俊; 凌鹏; 苏胜; 胡松; 向军; 污泥的利用方法及由该方法制备的泡沫镍-氮掺杂纳米碳复合材料, 2019-6-28, 中国, ZL201910578922.3. (专利)

(7)汪一; 肖桂雨; 熊哲; 郭俊豪; 向军; 邓伟; 胡松; 苏胜; 一种利用生物质热解油制备石墨烯的装置, 2019-5-30, 中国, CN201910460344.3. (专利)

(8)汪一; 熊哲; 陈元静; 郭俊豪; 苏胜; 胡松; 向军; 一种生物质制备高强度炭材料的方法, 2018-6-14, 中国, ZL201810614746.X. (专利)

(9)汪一; 熊哲; 向军; 徐俊; 陈元静; 唐浩; 周敬; 胡松; 苏胜; 一种利用生物质制备纳米炭球的装置及方法, 2018-1-16, 中国, ZL201810040824.X. (专利)

(10)汪一; 熊哲; 刘启聪; 邓增通; 陈元静; 肖桂雨; 苏胜; 胡松; 向军; 一种利用生物质制备高热值燃气的系统和方法, 2018-8-28, 中国, ZL201810989004.5. (专利)


所获荣誉和奖励:

(1)汪一(7/10); 燃煤电站硫氮污染物超低排放全流程协同控制技术及工程应用, 国务院, 科技进步, 国家二等奖, 2019(向军; 胡松; 张瑾; 张开元; 苏胜; 吴雪萍; 汪一;于宝成; 王乐乐; 李德波). (科研奖励)

(2)汪一(8/15); 燃煤电站污染物超低排放协同控制技术与工程应用, 湖北省人民政府, 科技进步, 省部一等奖, 2018(向军; 胡松; 吴雪萍; 程俊峰; 苏胜; 于宝成; 张瑾;汪一; 王育波; 采有林; 王岭; 龚北平; 许凯; 何立模; 徐俊). (科研奖励)

(3)第七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优秀指导教师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联系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联系电话:027-58868758

                   027-87542417-8405/8407(仪器公共平台)

邮政邮编:430074


© Copyright 2015 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与低碳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华中科技大学